深圳: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靓丽名片

 行业新闻     |      2021-04-27 16:12:12
2017年8月21日的央视《新闻联播》,给“深圳蓝”留出足足三分钟。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亮点,央视报道称深圳天更蓝地更绿,实现美丽发展共赢,是绿色发展的典范。

3月的英国BBC,同样将镜头对准深圳。报道中国进行的节能减排进展,BBC的纪录片认为,作为国家首批“低碳城市”的深圳体现了“城市发展新概念”。

从央视到BBC,从全国到全球,深圳展现着绿色之美,也展现着发展之美。这座以改革开放著称的城市,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代言,也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代言。

动力转换的示范:经济低碳底色成就“深圳蓝”

在《新闻联播》的报道里,摄影爱好者周忠孝正在晒照片:每天一张 “深圳蓝”,上半年一共180多张。他说:“无论是用手机或者单反,随手一拍,都能拍到蓝天白云,特别通透。”
在环保部近几年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中,深圳一直位居前十。尤其需要说明的,深圳是前十中唯一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。在很多人看来,做大经济蛋糕和保住“蓝天碧水”,是不可兼得的“鱼”和“熊掌”,然而已经突破1.95万亿的GDP和几乎天天刷屏的“深圳蓝”,表明深圳做到了兼得。

是什么炼就了“深圳蓝”?不妨来一次追溯。相当于一个县级的土地面积,支撑着一个省级经济体的能量,其环境承载能力、空气质量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。

深圳空气质量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。10年前,随着经济的发展,深圳的大气污染问题逐渐严重。统计显示,上世纪90年代,深圳灰霾天数开始上升,但在100天以内。2002年,深圳的灰霾天数突破100天,并急速上升。2004年达到最高点187天,创历史最高水平。在环境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的局势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,深圳选择了创新驱动,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,相继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以及未来产业政策,发展动力的转换,为深圳低碳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探讨深圳蓝的成因,BBC的节目直言:深圳的成功是从传统工业基地到高新技术基地转变的效果。接受媒体采访,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加值,达到7847.72亿元,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%,初步测算可拉低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1/5左右。”此外,服务行业和传统产业也成为低碳示范行业。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突破六成,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突破七成;服装、黄金珠宝、钟表、眼镜、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,向创意、研发、设计、品牌、服务等高端环节发展,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.4%。可以说,深圳用内在的经济“绿”,赢得了外显的天空“蓝”。

今年8月,深圳通过《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(2017-2020年)》。根据《规划》,深圳将通过加快绿色发展,逐步实现国土空间布局合理、发展模式绿色高效、绿色科技应用广泛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、生活方式低碳节约等,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要求,建成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市。

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代言,深圳有底气。去年,深圳GDP达到1.95万亿,连续三年录得8%左右的稳定增速,被视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样本。论起土地面积,深圳2000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一个县;但是论起经济总量,深圳的1.95万亿不仅相当于国内一个中等省份的规模,在世界经济体中也位居中游。

绿色生活的引领:低碳城市不是政府的“独角戏”

鸟儿在八层楼的“绿色办公楼”飞出飞进,因为这栋楼三分之一的墙完全向空气开放。这是不借助空调使建筑物降温的聪明自然设计。薄雾被喷洒到空气中来冷却街道,清除灰尘。整个小镇在一个“低碳公园”设计的广阔区域内。BBC纪录片中的镜头,瞄准了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地标建筑会展中心,这里正是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的举办地。

即将开幕的第五届论坛,特别为参与者安排了一次低碳之旅,走访的正是深圳的绿色建筑。据统计,深圳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5500万平方米,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。在成为绿色建筑之城的同时,深圳拿下多项建筑领域节能称号。

一座座绿色建筑,使得深圳的城市环境与自然共呼吸。有绿色生产,更要有绿色生活。低碳城市的建设,不是政府的“独家戏”,而需要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“大合唱”。

绿色出行是深圳低碳生活的一张名片。每年的“无车日”,都会得到市民积极响应。“无车日”需要人文认可,同样需要物质支撑。在这背后,是高效而节能的公交系统,让深圳在低碳城市道路上畅行千里。目前,深圳公交机动化分担率提升至56.5%,达到欧美大城市水平,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更是跻身全球前十,2030年将拥有32条线路以及过千公里通车里程。

绿色出行的畅行,也让深圳新能源汽车领跑全国。目前深圳新能源汽车超过7.9万辆,推广规模居全国前列。尤其在公交领域,深圳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纯电动公交车14603辆,纯电动化达90%,规模在全球城市中位居第一,并有望在2017年底前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全面电动化。

新能源汽车的领跑,离不开产业的支持。全球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的佼佼者比亚迪,去年全球销量超过10万台,连续两年蝉联销量总冠军。与此同时,深圳还拥有包括比克电池、
大地和电机、汇川电控、普天充电等在内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配套企业。业内人士认为,深圳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善的地方。

国际合作的名片:国际低碳城提供世界性借鉴

在第五届深圳国际低碳论坛新闻发布会上,龙岗区相关负责人透露,国家环保部最近在筹建“一带一路”环保技术中心,今年底即将在深圳国际低碳城投入使用。

坐落在龙岗坪地街道的深圳国际低碳城,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行国际合作的产物,也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一张国际名片。2010年,中国和荷兰的学者倡议,在深莞惠交界处建设一座绿色低碳的生态知识城。国际低碳城能够从学术变成现实、从国内走向国际,关键在于体现了倡导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意图。从历史来看,国际低碳城问世的关键节点在2012年。当年5月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访欧,国际低碳城由此成为中欧可持续化城镇合作伙伴旗舰项目。

深圳国际低碳城首次亮相,是2013年的6月17日。这一天,正是中国首个国家低碳日。国际低碳城的首次发声,便是当天举办的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。从诞生之始,国际低碳城就肩负着重要使命,那就是成为加强国际低碳绿色合作的重要平台,成为推广应用全球低碳新技术的重要载体。

“开展绿色低碳试点,始终存在‘盆景’之问,中国如此,世界也如此。”作为国际低碳城最早的倡议者,深圳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王东坦言,用短时间内的高投入大开发,造出一个小范围的漂亮“盆景”并不难,但是国际低碳城超越“盆景”成为“风景”,坪地由此开启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。2012年前,坪地街道的产业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,单位面积GDP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/5,但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约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。国际低碳城的启动,改变了坪地的发展轨迹,带来经济增长质量的显著提升。2011年,坪地工业总产值为115亿,2016年的最新统计则是274亿。

2014年,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保尔森基金会,将年度“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”颁给了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。评委会主席、芝加哥市前市长理查德·戴利说:“该项目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,进行了深度的经济环境分析和全面、具有前瞻意识的设计,在水资源、能源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,采取了很多创新的方式、技术,在湿地保护等方面也做出了贡献。它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。它为中国其他城市,甚至是发达国家的城市走向低碳化提供了独特的、有价值的经验。”

是中国行动,是中国方案,还是中国贡献。在王东看来,国际低碳城能获得国际认可,在于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样本。




(来源:深圳商报  )